读中国哲学简史

阅读经典 思考人生

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

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

13
人只要没有死,他就还是在人生当中,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对人生进行反思,至于作为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。

13
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,甚至“人生”,和生命,的概念,宇宙的概念,知识的概念,都是反思的产物。
哲学家里的宇宙,和物理学家里的宇宙不同,哲学家里的宇宙内涵是指一切的整体。

14
在思索之前,首先要对思索进行思索。

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

对刘歆(xin)理论的修正

54
儒家者流,盖出于文土;
墨家者流,盖出于游侠之士;
道家者流,盖出于隐者;
名家者流,盖出于辩者;
阴阳家者流,盖出于方土;
法家者流,盖出于法术之土;

第四章 孔子:第一位教师

正名

59
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
在社会里,各有责任和义务,任何人有其名,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。

仁义

59
如果一个人遵循了某些道德,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,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,也仍然是不义。
60
义利之辩

忠恕

61

所谓人之忠: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。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
另一方面为 恕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
和为忠恕之道 及 仁之道。

知命

62

“为而无所求”
一个人所应当做的事情,其价值就在“做”之中,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。
在乎过程,不在乎结果。
孔子周游列国,一切努力没有效果,却仍然坚持不懈。
63
“道之将行也与,命也;道之将废也与,命也”
人能所做的就只是竭尽全力,不在乎成败。 这就叫做知命的态度
要认识世界所存在的必然性,就叫做知命。
作用: 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 《论语·子罕》,不必拳拳与个人得失,也不怕失败,就能保持快乐。
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《论语·述而》

孔子的心灵修养

64
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《论语·为政》
十五岁立志增长知识,三十岁懂得了行事为人的准则,四十岁懂得了人生智慧,五十岁,六十岁懂得了天命和顺命,七十岁然后从心所欲,所有事情都已经符合规范
儒家说的命,是指人们人力所及无法控制的某种力量,还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,只有竭尽全力,竭尽所能之后,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。所以到五十,六十的时候才能知天命和顺天命。

第五章 墨子: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

墨家的社会背景

69
墨子和墨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,批判传统典制和对他加以粉饰的孔子和儒家。
墨家的哲学内容,主要便是这种批判和对游侠道德的辩护。
71
墨子和他的追随者则队伍是的职业道德进行理性化的解释。因此,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。

墨家对儒家的批判

71
不信天鬼,厚葬,盛为声乐,宿命论。
天鬼不悦,浪费财富经历,只有贵族奢侈享受,民众怠惰顺命。

兼爱

72
墨子对孔子的中心思想————仁义————并没有提出异议。
73
兼爱:游侠之间,有福同享有难同当,天下所有人不分高低,彼此相爱。
衡量“兼”与“别”三项准则:第一,人做事是否根据天和神的意志,与古代圣王的事业一致,这是万物之本。
第二,由政府付诸实施,看是否对国家、百姓有利,即所谓事物之用。
墨子衡量价值的标准,是对国家和民众有利。

天志和明鬼

75
夫爱人者,人必从而爱之;利人者,人必从而利之。恶人者,人必从而恶之;害人者,人必从而害之。《兼爱》
爱人成了一种投资、一种为自己的社会保险,自己可以从中得益。
76
神爱世人,神的心意就是要世人彼此相爱。神经常监察世人的言行,特别是君主的言行。要遵行神的意志。

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

儒家:祭祀的重要性,却不信鬼神
道家:信奉鬼神,却反对厚葬。
儒家:重视礼仪,是一种诗情,而不是出自宗教。
道家:天志,神明 在于教人相信,实行兼爱,将得到上天奖赏。不实行兼爱,将受惩罚。“节用”的观点也是出发于有利大众

第二十八章 顾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

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。

415
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,然后才能归入潜默。